典型现象:常用电源失压后,ATS 未切换至备用电源,负载断电。
排查步骤:
处理方案:
电源故障:更换控制器熔断器(如 2A)或维修电源模块;
信号异常:重新压接电压信号线(采用 “双股绞接 + 冷压端子”),更换损坏的电压传感器;
参数错误:恢复出厂设置后重新配置(按说明书步骤,保存时需密码确认)。
典型现象:操作手柄扳动困难,或切换后动静触头未闭合(有电弧声)。
排查步骤:
处理方案:
轻度卡涩:用专用润滑油(如硅基润滑脂)涂抹传动部件,手动往复切换 5-10 次清除异物;
机械损坏:更换磨损的触头、弹簧或整个操作机构(需断电操作,注意标记接线位置);
联锁故障:调整联锁拉杆长度(误差≤1mm), “先断后合” 逻辑(断开时间≥0.1 秒)。
典型现象:ATS 运行时壳体温度过高,红外测温显示触头部位超过 90℃(环境温度 30℃时)。
排查步骤:
处理方案:
压力不足:调整触头弹簧(增加预紧量)或更换弹簧(按型号匹配,如 CJX2 系列);
触头烧蚀:用细砂纸(800 目)打磨触头表面,去除氧化层,严重时整体更换触头组;
过载运行:更换更大容量的 ATS(如从 160A 升级至 250A),或分散负载(将部分设备移至其他回路)。
典型现象:切换时产生持续电弧,触头粘连,导致常用 / 备用电源同时合闸(短路风险)。
紧急处理:
根本原因:
负载短路未跳闸(上级断路器失灵),或 ATS 选型错误(用 100A 开关带 150A 感性负载,分断能力不足);
预防措施:
更换带限流功能的 ATS(分断能力≥50kA),并校验上级断路器的保护特性(短路时先跳闸);
每季度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触头温度,温升超过 40K 时提前维护。
典型现象:常用电源电压正常(380V±5%),ATS 频繁切换至备用电源(1 小时内≥3 次)。
排查步骤:
处理方案:
干扰问题:信号线加装磁环(共模电感,阻抗 100Ω@100MHz),控制器电源端并联浪涌保护器(1.5kV);
软件优化:升级控制器固件(解决误判算法漏洞),增加 “连续 3 次检测确认” 逻辑(避免单次波动触发)。
典型现象:控制器显示 “切换指令已发出”,但执行器(电机或电磁铁)未动作。
排查步骤:
处理方案:
继电器故障:更换控制器内部继电器(如欧姆龙 G2R 系列,容量 5A);
执行器损坏:更换电机或电磁铁(注意电压等级匹配,如 DC24V/AC220V),加装热过载保护(避免堵转烧毁)。
典型现象:手柄扳动时阻力明显增大,超过正常操作力(如 M16 机构应≤50N)。
原因分析:
传动齿轮润滑不足或磨损(齿面啮合间隙>0.5mm);
预制舱振动导致固定螺栓松动,机构与壳体碰撞(参照前文抗震固定要求,检查螺栓力矩)。
处理方案:
拆解机构后清洗齿轮(用酒精去除油污),涂抹高温润滑脂(耐温 - 40~150℃);
重新紧固机构固定螺栓(按 M10 螺栓 35N・m 力矩),加装防松垫片(如斯凯孚 SNA 系列)。
典型现象:切换后常用 / 备用电源侧触头同时闭合,导致相间短路(上级断路器跳闸)。
紧急处理:
预防措施:
每月进行 1 次联锁试验:手动尝试 “两侧同时合闸”,若能合上则立即调整联锁机构;
采用 “机械 + 电气” 双重联锁:电气回路中串联对方侧的辅助常闭触点(如常用侧合闸后,备用侧合闸线圈回路断开)。
处理必须在断电状态下进行(除测量电压外),断开上级断路器后验电、挂接地线;
手动切换时需使用绝缘操作杆(10kV 等级用 10kV 杆),佩戴绝缘手套(耐压≥1000V)和护目镜;
涉及控制器参数修改,需双人核对(操作人 + 监护人),避免误设导致安全事故。
故障处理后,进行 3 次完整切换试验(自动 + 手动),用示波器记录切换时间(≤1.5 秒)和触头弹跳(≤2ms);
填写《故障处理单》,记录:
故障现象、原因分析(如 “控制器电压检测线松动”);
处理措施(如 “重新压接并涂抹螺纹胶”);
预防改进(如 “每季度检查接线端子 torque”)。
地震多发区:在 ATS 底部加装减震器(阻尼系数 0.25),减少振动对机械结构的影响;
高尘环境:定期用压缩空气(0.2MPa)吹扫操作机构,每年更换密封件(丁腈橡胶材质)。